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纪念周鲠生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更新时间: 2019/04/10 来源: 点击数: 186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纪念周鲠生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 黄进

2019331

 

尊敬的各位师长,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尊敬的周鲠生先生的各位家属,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泱泱东湖春潮涌,巍巍珞珈樱花红。在这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江城武汉,相聚在中国百年名校——武汉大学,隆重举行“纪念周鲠生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法学界,特别是国际法学界的一件盛事。作为座谈会主办方——中国国际法学会的会长,我代表学会和中国国际法学界的同仁,对周鲠生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对莅临座谈会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周鲠生先生的各位家属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承办座谈会的武汉大学法学院和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致以真诚的谢意!

周鲠生先生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外交家,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国际法学大家和权威,是中国国际法学科的奠基人,是中国国际法学界的泰山北斗和一代宗师。周鲠生先生的一世英名,是同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近现代国际法历史息息相关的。他为中国国际法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国际法理论建构、国际法人才培养、国际法知识传播、国际法服务国家外交、国际法治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受中国国际法学界广大同仁的敬仰和爱戴。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周鲠生先生诞辰130周年,就是要缅怀他为中国国际法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追思他为我国高等教育、法学研究、法治建设、外交工作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学习和传承他的家国情怀、道德文章、法治信念、教育精神、人格风范,激励中国国际法学界广大同仁以他为榜样和楷模,为创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国际法学界同仁首先要学习和传承周鲠生先生的家国情怀周鲠生先生一生厚植家国情怀,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前他从日本回国,参加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接着,他和几个朋友在汉口办《民国日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遭到当局查封并被通缉。他在法国留学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会”,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愤慨。他和留法、留英的中国留学生一道,组织“国际和平促进会”,包围了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阻止其在和约上签字,在海外有力策应了当时国内爆发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后来长期的国际法学术研究和外交实践中,他善用国际法武器,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英、法等国操纵国际联盟,借口调解中日争议派出调查团来华,炮制了歪曲事实的《国联调查报告书》。对此,他在《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题为《东省事件与国际联盟》的文章,从国际法的角度,予以深刻的揭露、批判。其后,国联中某些人又企图吸收伪满洲国加入国联,他又发表《所谓满洲国之承认问题》一文,给以严正驳斥。他一直致力于废除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还出版了研究成果《不平等条约十讲》加以推动。

其次,我们国际法学界同仁要学习和传承周鲠生先生的道德文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周鲠生先生一生的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他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然四岁丧母、十岁丧父,可谓孤苦伶仃。好在有其家父的朋友照应,伴读私塾,入读新学,加之自己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子、集,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他十三岁能考中秀才就是明证。后来,他先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在国外大学受到系统的西学教育,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其西学功底坚实。他精通日语、英语、法语、德语四种外语,晚年又学习掌握了俄语。他始终坚持把学习研究国际法与学习研究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结合起来。民国以降,有一批像周鲠生先生这样的学者,他们饱经风霜,阅历丰富,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又游学中外,任教于国内多所大学,时代风起云涌,个人大起大落,一生跌宕多姿,事迹可圈可点。但我要说的是,周鲠生先生是其中少有的学养深厚、学贯中西,不限一隅、融会贯通的大家。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出第一批院士81位,其中政治学和法学领域只有五位,他们是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和萧公权。周鲠生先生当选乃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周鲠生先生一生用功甚勤、著述颇丰,不仅发表了中英文论文和时评300多篇,而且先后出版了独著《万国联盟》《法律》《最近国际政治小史》《近代欧洲外交史》《解放运动中之对外问题》《不平等条约十讲》《革命的外交》《国际法大纲》《国际政治概论》《现代国际法问题》《近代欧洲政治史》《国际公法之新发展》《近代各国外交政策》《非常时期之外交》《战时外交问题》《领事裁判权》《现代英美国际法的思想动向》《国际法》和英文专著Winning The Peace in the Pacific等。尤其是他晚年完成的《国际法》这部60多万字的著作(在他去世数年后于1976年出版),是他功力最深的代表作。该著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自成一体,旁征博引、比较论列、内容丰富,对近现代国际法重要理论学说系统阐述,公允评价。而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引用代表性的成案加以研究分析,还把旧中国所遇到的国际法问题客观穿插其中,把新中国的国际法实践真实反映其内。例如,关于我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关于新中国承认、继承、国家责任、领海、外交方式、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华侨的国籍和保护等,以及关于旧中国的外国人特权制度和不平等条约诸问题,书中都有精湛的论述。可以这样说,这部著作是现代中国最经典、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法著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第三,我们国际法学界同仁要学习和传承周鲠生先生的教育精神。周鲠生先生一生不愿为官,热爱教育,醉心于教育,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武汉大学担任教授,出任过三校的政治系主任,时而兼任法律系主任,为中国培育了几代国际法学和政治学人才。韩德培先生曾讲过:“从1922年以来,凡是我国学习和研究国际法的人,大都直接或间接接受过他的教益和影响,无不是他的及门弟子或私淑弟子。”真是“桃李尽在公门”!1928年,他即受命担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是这所大学的筹建者之一。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后,先后担任政治系主任、法律系主任、法科研究所主任、法学院院长、学校教务长和校长,极大提升了武大法科实力和影响,并将武大建设成为文法理工农医六院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大学的职责首先在于提高学术、造就人才;此外,大学还负有社会使命,要将知识社会化,把优美的文化和高深的知识向社会传播,担负起建设社会文化的责任,做社会改造的动力。在他为师办学生涯中,他既关爱教师,又爱护学生;既尊重人才,又珍惜人才;既教书,又育人;既言传,又身教;既注重教学,又推进研究;既重视理论,又讲究应用。他主张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而且一向把“教授要给本科生讲基础课”当成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他坚持给学生授课,且深受学生欢迎,他一上课开讲,教室的窗户上都坐满了听讲的人,就是在担任学校教务长和校长期间他也没有脱离过教学岗位,每周坚持讲两节课。他曾主讲过多门课程,包括国际法、国际法成案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政治及外交史、国际联盟、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外交学、欧洲外交史、欧洲政治史、比较宪法等。他服膺蔡元培先生的办学理念,认定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有优秀的师资。所以他求贤若渴,广揽人才,摒除门户之见、宗派之别,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专家,他都聘用。1939年到1945年,他在美国访学期间,就十分注意在留学生中选拔人才。对选中的留学生总是亲自登门邀请。他担任武大校长期间,从美国留学生中聘来武大的青年教授就多达50多人,包括有哈佛中国留学生“三剑客”之称,后来成为中国学界大家的韩德培、吴于廑、张培刚先生。当时,武大新老学者荟萃,人才济济。韩德培先生好几次给我讲过一个他亲历的故事:有一次北大校长胡适先生来武大讲学,看到武大聚集了这么多的年轻教授,在饭桌上十分感慨地对周鲠生先生说:“我是混世魔王,你真配当大学校长,看你身边有这么多年轻教授,你很爱惜人才,一定功不唐捐。”

第四,我们国际法学界同仁要学习和传承周鲠生先生的法治信念。周鲠生先生一生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献身法治,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他奉调北京,任外交部顾问,兼任外交学会副会长,并任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任第三届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我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两位法律顾问之一,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国名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他建议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赴朝作战,为我国外交斗争赢得了较大空间。他建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初的表述“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还提出并论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958年,他同其他专家一道为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领导人做有关领海宽度和领海法律制度等问题的咨询,建议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适用于台湾和澎湖列岛,渤海为中国内海。为了处理中缅边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问题,他根据国际法原则发表了多篇有影响有份量的文章。

第五,我们国际法学界同仁要学习和传承周鲠生先生的人格风范。周鲠生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简朴、艰苦朴素。1948年,他邀请了几位校外学者到武大讲学,其中之一就是鼎鼎大名的胡适先生。第一天讲座的主讲人是胡适和李济两位。李济先生是中央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当时武大没有考古专业,大多数同学对李济先生比较陌生,不少听讲者主要是慕胡适之名而来的。当胡适、李济两人同时出现在讲坛上时,挤满了大礼堂的听众眼巴巴地望着周鲠生校长,看他怎样安排这两位客人“亮相”。他站在讲台正中,环视全场听众之后微笑着说道:“我们今天请来了两位贵宾,一位是北大校长胡适先生,姓胡名适字适之,另一位是中央研究院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姓李名济字济之。他们两位的名和字是不谋而合啊!胡适校长昨天给我开玩笑说我把他们两人‘押上(珞珈)山’来了!大家知道,我对考古学是一窍不通,好在胡适校长是无所不通,现在就请他代劳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济之教授,好不好?”这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胡适被推到前台说道:“你们的周校长是我的老朋友,他才是博古通今哩!他非常谦虚,要我来‘跳加官’,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今天是来听李济之先生的讲座的。”接着,他简要地介绍了李济先生的情况。随即李济先生寒暄了几句就言归正传地讲了起来。周鲠生先生安排这两位大学者的“出场”进退得体,事后传为美谈,展现了他迷人的人格魅力。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曾这样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时此刻,我们后学对中国国际法前辈周鲠生先生的敬仰,也是这样一种虔诚的心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周鲠生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48年了。在48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周鲠生先生诞辰130周年,回首已经过去的过去,往事并不如烟。的确,我们需要把握当下,也需要展望未来,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了解过去,就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不了解过去,就肯定没有光明的未来;不了解过去,还会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超过了前人。其实,我们今天很有可能在重复走前人走过的路,甚至没有达到他们曾经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们要在纪念、回顾、反思中捋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我们主办方为什么要把这次座谈会的主题确定为“薪火相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人的使命担当”的缘由。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一切宏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周鲠生先生等老一辈专家学者为之奋斗的中国国际法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国际法学人不断去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要弘扬光荣传统、继续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久久为功,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努力在创新、繁荣发展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无愧于自己的业绩。我想,这就是我们对周鲠生先生最好的纪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