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黄进:以国际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

更新时间: 2024/05/01 来源: 点击数: 350

以国际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
——在中国国际法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黄进
2024年4月27日,浙江杭州


尊敬的外交部苗得雨部长助理,
尊敬的司法部赵昌华副部长,
尊敬的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正值杭州春光明媚、莺歌燕舞的美好时节,我们全国国际法学界同仁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西子湖畔、钱塘江边,勠力同心、共襄盛举,在浙江大学举行中国国际法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际法学会,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与我会共同主办年会的浙江大学、承办年会的浙大光华法学院及其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国家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也是我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颁布70周年,而杭州就是“五四宪法”初稿的诞生地。今年还是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我们选择在浙江杭州举办年会,不仅意义非凡,而且乃众望所归。众所周知,杭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锦山秀水、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政通人和、百业俱兴,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而浙江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浙大光华法学院是我国法学教育之新锐。这次我们学会第一次来浙江杭州举办学术年会,即受到广泛关注、关心和关爱,可谓得天独厚、天地人和。外交部苗得雨部长助理、司法部赵昌华副部长和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等领导亲临年会、悉心指导;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浙江大学及其法学院则精心筹备、周到组织,全国国际法学界同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年会的参会者多达1000余人,与会者贡献的论文有900多篇,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这在我们学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充分展现了中国国际法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勃勃生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日益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投资贸易萎缩,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冠疫情影响深远,中美两国激烈战略博弈,俄乌冲突、巴以战争等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历史变革期。这两大时代背景决定了当下中国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在法治轨道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不断强化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维护人民利益,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和应对严峻挑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促进国际法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是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对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作了系统、深入、全面的阐述。他强调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要深刻认识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他还特别强调,在推进涉外法治工作过程中,要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风险与挑战、机遇与希望、光荣与梦想的时代,从事国际法研究、教育和实践的我辈同仁,深感事业无比崇高、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比光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国际法领域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贡献,方能不负人民、不负国家、不负时代、不负历史。
        下面,我就年会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国际法的作用”,并结合年会的举行和学会的工作,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是自强不息,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涉外法治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的重要主题,积极参与涉外法治建设是中国国际法学界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神圣使命。大家知道,“涉外法治”是从中国自身的角度而言的,是站在中国自己的立场来讲的,指的是中国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相关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我国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外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处理自身涉外事务的法治活动。涉外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方方面面,而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总抓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中国国际法学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国际法专长和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加快推进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尤其要在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涉外执法体系、加快提高涉外司法公信力、加快提升涉外活动主体的法治素养、加快强化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和能力、加快深化法治领域国际合作、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法治人才等八个方面深耕细作、狠下功夫。
        二是守正创新,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中国国际法学界也有一个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建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适应,或者说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自主的国际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是夯实我们的理论基础,是在理论方面强身健体,以便我们更有能力、更有实力、更有信心和底气参加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而不是单边地去制定国际法规则和制度,因为国际法规则和制度是相关国家协商制定的。我以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守正创新是中国国际法研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当然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中国国际法研究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要恪守“三个尊重”,即尊重常识、尊重规律、尊重人性。开展国际法研究,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切忌一哄而起、一拥而上,违背常识、违背规律、违背良知,恣意妄为,既没有守正,更没有创新。
        三是承前启后,强化青年国际法治人才的培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同理,青年国际法治人才强,则中国国际法强。当代中国青年国际法学人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学会一定要把青年国际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特别是中老年国际法专家学者要胸怀天下,兼济苍生,做青年国际法同仁的贴心人、热心人、扶持人、引路人,对他们要充分信任、提供舞台、大胆使用、尽力提携,把那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青年国际法同仁推到合适的舞台,去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展现他们绚丽的风采。我们期待中国国际法学界群英荟萃、人才辈出。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仁!
        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我们一年一度的年会不仅是学界同仁相聚的盛会,更是学术交流、学术对话、学术讨论、学术升华的盛会,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成就它,去成全它,去推动它的成功。所以,我真诚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积极参与相关会议,围绕年会主题和相关议题,畅所欲言、深入研讨,在会上会下广交学友,砥砺同行,在精神上真正实现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想,若干年后,当我们回忆起今年的杭州之行,我们最忆的不仅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而且还一定有今明两天这场盛况空前、收获满满的学术盛宴。
        所以最后,我衷心地祝愿我们今年的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