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技术与法律研讨会在大连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大连海事大学与航空法与外空法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航天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外交部条法司、技术产业界、高校等近百位技术和法律专家与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法律顾问、中国宇航学会航天政策与法律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王冀莲主持。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中国航天取得跨越式发展,不仅彰显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卓越高度,更凸显了国际法治体系构建的迫切需求。他强调,在外空等“新疆域”,技术创新与规则建构必须同频共振,跨学科研究已成必然趋势。他还呼吁持续完善航天科技与法律的协同创新机制,期待科学家群体与法律专家深化合作,共同为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事业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案。
外交部条法司副处长杨熙应邀就“当前和平利用外空国际治理面临的挑战”作特邀报告。他指出,随着外空技术和外空活动的发展,尤其是商业航天公司兴起、空间碎片剧增、低轨卫星星座大规模部署等,当前和平利用外空全球治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社会应在联合国框架下加强合作,确保外空可持续探索和利用,推动在外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研讨会设“外空环境保护”和“月球探测”两个主题报告环节。“外空环境保护”环节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寿平教授主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马英研究员就“运载火箭末级再入技术进展”,武汉大学法学院苏金远教授就“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权利义务与国际法律责任”,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严文君副教授就“国际法规制卫星巨型星座光污染与天文保护”作报告。“月球探测”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李居迁教授主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姚伟研究员就“空间资源原位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杨宽副教授就“月球探测活动中适当顾及义务的适用”,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蒋圣力副教授就“载人探月活动法律保障机制的历史检视与现实建构”作报告。
“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技术与法律专题研讨会在中国国际法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期间召开,是中国国际法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联手打造的跨学科对话活动,旨在为我国航天法治建设和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